讀《紅樓夢》,就像進入了一個陌生的世界。
對于這部書,你把它平放著,它便是一幅描繪明清時期世俗風情的畫卷,你把它立起來,它又宛然成了一個表演封建時代腐朽沒落的舞臺。神游其中,有時在紙醉金迷的生活中沉浸,有時對黑暗腐敗的現世憤慨,有時向往擺脫世俗的困擾,有時惋惜悲慘沉痛的結局。看一幅畫卷,上一個舞臺,進一個世界,有所收獲,有所成長,感恩于書教會我的一切。從文學上說,作者最大的的藝術成就為網狀形式的藝術結構。全書一百二十回,上半部“備記風月繁華之盛”,下半部寫“樹倒猢猻散”的衰敗局面,其中第五十四至第五十五回之間是個轉折,由喜轉悲,由盛轉衰,由榮轉枯,第五十五回是全書熱鬧的頂點,第五十五回便急轉直下。作為一部博大精深的百萬字巨著,作者組織了大大小小的故事,描寫了無休無止的斗爭,在這巍為壯觀的歷史長廊里,以賈府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亡過程,寶黛愛情悲劇的發展始末,兩者相互穿插交織,是支撐這座藝術大廈的棟梁。此處每一人物又幾乎自成起訖的故事線索,又有如斗拱短柱,條條線索,錯落編織,這是《紅樓夢》之所以有網狀形式的藝術結構的原因。
更多突出的感受來自于小說的內容與情感,也讓我明白了感恩與珍惜現在。
最先驚奇的是那塊頑石,經歷女媧的千錘百煉,卻既沒有獻身于補天的壯麗事業,也沒有重新返回自然的輪回當中,夾在中間,只在青梗峰下任憑風吹日曬,直至被帶入紅塵。
走近賈府,不免唏噓感嘆大戶人家的繁華富貴,鐘鳴鼎食。更驚奇那塊生下來就被銜在口中的通靈玉。是的,府里的公子與小姐都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每日更是嬉戲打鬧,這已是躲避現實的人所能過上的最理想的生活。但是,如果風雨來臨,哪怕是最小的挫折,他們又該如何去應對呢?我在羨慕著他們的無憂無慮的同時,也為他們不諳世事而深深擔憂。畢竟,在翻開書以前,我已知道他們有著一個悲慘的結局。
每一回,每一章都平淡的翻過。情節里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賈府仍舊維系著它的繁榮,但也看出了衰落的前兆。大觀園仍舊熱鬧,他們結詩社,辦筵宴。有時出現了小小的波折,但又馬上復歸平靜。更加的深入,便能充分的了解每一個人物,他的性格,他的作風,甚至了解了整個社會的運行法則與體系。有時興起,便讀出里面的詩詞佳句。對詩詞的喜愛,也許就從這里萌芽。所有的人物里,我獨欣賞賈寶玉,因為他尊重女子的態度在當時的封建社會是何等的難得。
終于,到了結尾,筆鋒急轉,先是榮寧府被查抄,接著又是賈母撒手人寰,鳳姐逝去。雖經權貴幫助得到恢復,但已不同于往日。我不禁感慨,沒落的難道只是賈府嗎?難道在它背后的封建制度的這座大山就能穩穩當當的嗎?那些曾經無憂無慮的人,大多有著悲慘的結局。這應是整個社會的悲劇。
合上書,走出那個世界,便能夠看透很多事情。困難與挫折是生活的原色。所謂的理想生活,若沒有苦難,便只能是短暫的夢。奢華的物質條件終究只是表面,就像雨中的浮萍一樣,無論支持多久,終會消散。始終不散的,是苦難帶給生活的財富。我們理應去看透一切,在感恩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