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像是一個療傷的過程,我們受傷,痊愈;再受傷,再痊愈。每一次痊愈好像都是為了下一次受傷。
生命中的痛楚有很多種,有與朋友隔絕的痛楚,有家庭變故的痛楚,有生活打擊的痛楚。然而每一次痛楚都是那么的刻骨銘心。就像是夏天突然咬了一大口冰棍在嘴里,最后只能凍得吐出來。可是,揉進心里的冰,怎么吐出來呢?所以總有一次刻骨銘心的痛楚,讓我們瞬間長大。
朋友對我們90后來說格外重要,我們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家里沒有兄弟姐妹同我們嬉戲。以至于我們即使可以每天和朋友見面,分開后還是要打電話、上QQ聯系對方。而這種”分不開“的友情,是安慰還是悲哀?
它只會讓我們過早的覺得膩罷了。在此后的道路中,我們在選擇朋友,與朋友交往時,會變得謹慎。一方面是因為上一次所受的痛扣留在心,另一方面是因為,漸漸長大的我們已能分別什么是損友,什么是益友,什么益友是適合自己的朋友。所以我們應像珍藏寶貝一樣,把這種失去朋友的痛楚埋在心里,留給自己。
家永遠是我們溫暖的港灣,我們是多么希望永遠活在父母的庇護下。然而生活不是總如我們所意,它總要在風平浪靜時,發動對幸福之船的猛擊。在這場抗戰中,也許最后只剩下自己,再沒有人為我們拿來地圖指引航向,沒有人我們掌舵遠航。只有我們自己,只有靠我們自己的拼搏才能讓我們走出這浩瀚的大海。
就像曹文軒筆下紅門里的杜下康,因為有了父親的經商的失敗,養鴨逆轉希望的破滅,才使他這樣一位曾經高傲的少年,自覺的在瘦弱的肩上,挑起了振興家門的重擔。所以我們應珍藏這場風暴帶來的痛楚,感謝它讓我們能夠獨擋一面。
有時我們會對這個世界產生懷疑,有些事、有些人并不像我們想象中那樣簡單,社會上各種不道德、缺人性的事件,加劇了我們對世界否定。有些人甚至會因此走上錯誤的道路。其實,我們不應該被這種表面現象所蒙蔽,人之初,性本善,不是嗎?因此我們要正視這種痛楚,為社會注入一股年輕新鮮的正能量。所以我們應珍藏這種生活打擊帶來的痛楚,感謝它磨平我們的棱角,讓我們與世界接軌。
不要妄想有一帆風順的人生,這樣的人,他們必定會受到沉重的打擊。因為他們的心早已在這種溫暖的烘焙下,變得麻木不仁,對自己失去的,無動于衷。唯有那些經過自己艱苦拼搏、戰勝了大風大浪的人,才有一番作為。他們的心,早在這種痛楚的陶冶下,變得堅不可摧。他們內心,擁有強大的氣魄,擁有擺脫這種痛楚的強烈渴望。
有的人,他們好了傷疤忘了痛,所以他們一次又一次的受到打擊。生命的意義不在于逃避傷害,而是應正視傷害,正視它帶來的痛楚,找出傷痛的記憶,將它存封到底。身上的傷會在不知不覺中愈合,而心中的傷卻會永久的充斥在那狹小的空間。這是痛楚為了警示我們,它并未離開,只是如影隨行般,潛藏在我們身邊。
留點痛楚給自己,因為痛楚使我們居安思危,讓我們的心保持清醒;留點痛楚給自己,因為那些差點打敗自己的痛楚,使我們更強大;留點痛楚給自己,因為痛楚使我們為過去的狼狽不堪、傷痕累累檢討,并賜予我們新的動力。
明月悠閑的爬上黑夜這無邊的黑布,回憶在此刻被有心人拾起,憂傷開始在這個氤氨的夜晚肆意蔓延,傷疤突兀在細嫩的肌理間,曾經的傷痛呈現在眼前,我并不悲傷,因為那是我成長的記憶,那是我留給自己的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