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是知識競爭的時代。生活水平提高了;科技發達了;人們對知識的欲望也便望眼欲穿。現在的人想從黎明百姓中脫穎而出,想在社會上立穩腳跟,沒有足夠的知識是不可能的。話雖如此,但縱觀社會教育,卻不得不令人進行深刻反思:某些國家地區的教育竟然建立在剝奪孩子童趣的基礎上,他們采用強迫、填鴨,使當代學生對學習產生厭惡感、畏懼心理。
下面請觀看《我的“一日三餐”》食譜。
第一款式:早晨ABC“營養牛奶”
昨晚挑燈夜讀,夢見自己睡在“書床”上,痛不欲生,今早睡眼朦朧便被無情“喚醒”。剛出臥房,來到書房門口,一陣“奶香”飄飄而至。我卻很反胃。“來來來,乖兒子,嘗嘗爸爸親手為你做的“營養牛奶”,我明白:那不是做來吃的,而是炮制我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我這般的莘莘學子,能不吃早晨的“營養牛奶ABC”嗎?明白了吧?問我苦不苦?看!窗外陽光普照,鳥兒歡叫,花枝招展……唯我于此苦讀“詩書”,你說苦不苦?!我極不情愿地機械化地“喝著”、背著,“喝著”背著,心里就涌起了無言的傷痛:誰為我伸冤啊?父親望子成龍的心態絲毫未曾為我考慮過……我不能出去玩,外面的嬉笑聲攪得我心亂如麻。我金色的童年失去了童趣,還好嗎?
第二佳肴:美味甜品“音樂雪糕”
好了,平息了ABC的風波,音樂電子琴又席卷而來。人們都說:音樂能陶冶人的情操。可那只對有興趣的同學起作用,我天生不是學音樂的料子,為何苦苦相逼?爸爸出去了,媽媽監督我,拿著雞毛撣,站在我背后不停咆哮,吼聲震耳欲聾。可是有什么辦法呢,母親決心把我培養為“神童”呀!這回我再也抑制不住心里的悲痛,眼淚一滴一滴地滴在琴鍵上,我仿佛聽到琴在嘆息:如今的父母是怎么想的呀?教育應建立在孩子的興趣上,強迫又有何用呢?可媽媽依然我行我素,她能明白兒子的心聲嗎?不能!“真是悲哀啊!!”我只能仰天長嘆……對于學習,我有很強的畏懼感,簡直成了負擔。
第三美味:午后汽水“紅黃綠”
話說紅黃綠,多么美麗炫眼啊,點綴著世界,可現在它們在我眼里――黯然失色。午后我頂著烈日,背著畫夾,猶如背著千斤重擔,腳上也仿佛拴了鐵燎,我搬動沉重的步子。眼前出現了海市蜃樓:爸爸是個趕牛人,手上拿著鞭。我是那只可憐的小牛犢,還不會走,卻被趕牛人硬逼著跑,結果摔了一道又一道傷疤,而且深深地印在心里,成了烙印。我回頭望望爸爸,他幸福極了,因為我順從他意,“努力學習”。唉,我該如何面對我的生活,承認事實,為自己尋求解脫呀!我在心中無數次呼喚,但于事無補……即使再熱,“紅黃綠”也已無味。
每天我就吃著這一日三餐,仿佛很營養、很美味,其實吃在嘴里苦澀得不得了。
終于,我倒下了,“撐破了肚皮”。我去了醫院,趴在爸爸的背上,昏昏沉沉,母親在后面焦急地催,可我腦中卻依然閃爍著ABC、電子琴、紅黃綠……太可怕了,我甚至聯想到自己在醫院里,醫生用知識當藥液,用書作枕頭……
各位同學,《我的一日三餐》已經結束了。讓我們一起縱觀世界教育:美國的教育是最放縱不羈的,純“放羊式”,投其所好,也非常輕松,所以他們的學生想象力、實踐能力很強,教育效率也很高。然而中國、日本等亞洲地區,采取的是逼、壓迫,所以引起了眾多學子的反常現象。
社會上都提出了減負,可真正實行的又有多少國家呢?知識是重要,未來是重要,可孩子的素質、思想、心理更為重要。教育作為人類文明的傳播,應注意方式、方法,不要一昧地填鴨、強充。我們是應該反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