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者,可無惡不作,亦可與世無爭。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已經知欲并提出三戒來教導他的弟子,此話的意圖不正在于此嗎?
人人皆有欲,欲是人之本性
小人有欲,小人的欲通常為名利之欲。為此,他們可以坑蒙拐騙,阿諛奉承,以至于無所不為。
古時奸臣的行為也莫過于此。秦檜為了自己的利益,勾結他國,殺掉了大將軍岳飛,背叛了自己的國家,頗有才學的秦檜也因此遺臭萬年。現在的貪官也同樣如此,貪污受賄,最終也只能后悔莫及。韓杰,為了在自己的仕途之路上“錦上添花”,貪污公款,最后也只能抱著懷恨之心走向刑場。
現代的這種小人又何嘗見少。他們染黑了原本湛藍的天空,他們攪混了原本清澈的江河,他們也殺害了原本可愛的動物。地溝油、毒奶粉的事件也屢見不鮮,亂排亂放,濫捕濫殺的事件也層出不窮,貪污受賄,偷竊搶劫的惡性事件也頻頻發生。這一切的根源,不正是“欲”嗎?
現在的人們,已經被欲蒙住了雙眼,他們為追求自己的物質享受而背叛自己的良心。欲在他們心中已經深深扎根。
君子同小人一般,亦有欲。但君子的欲通常為理想之欲,求知之欲。為此他們可以鑿壁偷光,囊螢映雪,以至于廢寢忘食。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古代的人們具有極強的求知欲,他們渴望著知識,渴望著學習。宋人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明人陳獻章說:“前輩謂學者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他們的觀點同樣是說的君子的求知欲。由疑到無疑,這便是思想成長的過程,也是精神成長的過程。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孔子的得意弟子顏回懷有自己的理想,縱使居住在簡陋的地方,過著清貧的生活,也不會改變他的志向。此時的顏回已經擺脫了物質的享樂,而轉為精神層面的追尋。他追尋著仁的旗幟,精神和思想也會不斷的成長,升華。美國總統林肯的經歷也是如此,他也懷著解放黑奴的信念,競選美國總統,在無數次失利中終于成功,實現了他人生的價值。
無欲之人所經歷過的人生很難是有價值的人生。
陶淵明,隱居山林,雖才華橫溢,卻缺少了心中的那份欲,是自己只能在群山中隱姓埋名,無為而終。那些出家人,摒棄自身所有的欲望,達到無欲的境界,但還是無法改變世界拯救蒼生。
戒欲,并不代表著無欲,它代表著戒除小人之欲,追尋君子之欲。
孔子,最早提出戒欲,在他的身上也可以充分看出這種思想。孔子的一生恰若惶惶的喪家之犬,奔走于列國之間,其中的磨難與欲望是常人無法想象的。甚或被軍隊圍困在陳蔡邊境,斷糧七天,七日內孔子仍然講經說道,弦歌不止。這位圣人已經將他對物質的“小人之欲”轉換為對精神的“君子之欲”,達到戒欲的境界。他的精神也被我們廣為傳頌。
現在的我們,太多太多的欲擺在我們的眼前,在這些欲中,我們則要擇其好而從之,既要做到有欲,又要做到戒欲。
摒除欲望的包袱,我們會走得更遠。
追尋欲望的所在,我們會走得更高。
戒欲,我們則會登上人生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