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不經意間沾染了濃墨的宣紙,你若細心雕畫,盡情揮灑,或許它還有幸能成為曠世珍寶;你若將錯就錯,不管不顧,它便注定只能是廢紙,毫無用處。人生亦如此,偶爾犯下了過錯,改過之后才是海闊天空。過失帶給你的是饋贈還是遺憾完全取決于你自己的態度。
“過失”分開來看便是“過”與“失”,它帶給我們兩個問題;怎樣彌補你的“過錯”,讓它毫無遺憾地“過去”?怎樣挽回你的“失手”所帶來的“失去”?只有從自己的內心深處聽到這問題的答案,你才能讓你的“過”與“失”得到最好的安葬。
沒錯,所有的過錯在時光的沖刷下都會褪去它的痕跡,就像為擦拭掉的鉛筆字。一天一天地逐漸淡化。可是那過錯所帶來的遺憾卻是能讓你在經年之后回憶起依然味如嚼蠟的。如同褪去的鉛筆痕,看似消失,實則已化作分子彌漫在紙的每一個空隙,讓那雪白的紙張變得灰蒙蒙地一片猶為黯淡。遺憾,已經成為大腦中唯一的情緒。我們唯一能做的,便是彌補,改過。
春秋戰國之際,齊王廣泛納諫,對進諫者加賞加封,可見齊王對“改過”的重視。他聞過則喜的態度一直受到后人的贊頌。身為齊王,一失足,易釀成千古遺恨。可齊王采取了最好的方式,盡善盡美地彌補,他的過失也便不留遺憾地過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千古佳話。然而另一位帝王卻鑄成了無言的悲劇。鴻門一宴,項羽忽視臣民的暗示隨心所欲只圖一時之快鑄成亡國之恨。而后范增屢次進言,指出錯誤,他卻充耳不聞,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后日的烏江自刎想來也是必然。這樣的過失,無法過去,也將永不過去。
一旦過錯已釀成,你必然要為之而付出代價,承擔這些失去所帶來的痛苦似乎是你唯一能做的事。其實不然,我們還應該盡力挽回。我們要為我們的“失手”做好最大程度的善后,不讓它造成過多的“失去”
俗話說“亡羊補牢,未為晚也。”便正是最好的事例。一旦羊已為狼果腹,農夫便失去了羊群,再為羊修補柵欄似乎是愚蠢之舉,可若不修好柵欄,他將靠什么生存;若不修好柵欄,他將第二次犯同樣的錯誤,將失去得更多。換一個角度看,農夫并非失去,他從這次教訓中吸取了足夠的經驗,者所能挽回的損失將是無比巨大的。人往往如此,失敗后急于哭泣,急于悲傷,急于感嘆時運的不濟與對自己錯誤的遺憾,卻忘了總結分析,盡可能地挽回和彌補,留下的傷痛往往是永恒的,刻下的疤痕往往是銘心的。
我們既要讓我們的過錯足以無憾地過去,也要用心彌補我們的過失所造成的失去,這便是“過失”能告訴我們的最大道理
紙上作畫,一步行錯,尚可以換一沓紙重新揮墨;提筆作文,措辭不當,也可以擦過重新提筆。人生卻只有一次,若有行錯做錯,一旦涂改不當,這一塊艷麗的畫布將會從此面目全非、滿目瘡痍。而你,只得黯然神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