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前,范仲淹便點(diǎn)破了今朝的世間,憂患者可以洞察局勢在他人之前,而沉浸于安樂之中,必將失其所有。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世代之帝王,千秋之霸業(yè),無一不說明一個道理——“憂患”者則有天下,“安樂”者則葬全家。在中國的盛唐,唐朝的開國皇帝李世民就便深刻地知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只有懂得憂國憂民,為民擔(dān)憂的國君才能深得百姓的信任和支持,然而唐太宗也就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一輩子忠心為民,“若有百姓不可度日者,吾亦不可”,唐太宗的憂患之心體現(xiàn)了一代帝王的先見之名和洞察之能,貞觀之治也成為了中國最鼎盛的事情,大唐也從此成為了威震四方的天朝上國。但太宗的孫子很不幸成為了反例,李隆基剛接任皇帝時可謂是兢兢業(yè)業(yè),為民著想,開創(chuàng)了中國的第二個輝煌王朝——開元盛世。但終究因為處于安樂之中無法自拔,忘記了祖上傳下來的治國之法,在中唐時期沉迷于美人酒樂之中,猶如油鍋里的青蛙,才造成了安史之亂這樣的鬧劇。憂患之心何如,到此可以見之。春秋戰(zhàn)國時期,越王勾踐與吳國開戰(zhàn),最終去不幸落敗,在吳國臥薪嘗膽的同時,勾踐也隨時告訴自己——銘記挫折,不忘憂患,終能戰(zhàn)勝。公元前473年,越王重整越國雄風(fēng),戰(zhàn)勝吳國,稱霸中原。
中國的近代史是中國的屈辱史也是中國人民經(jīng)歷的一段辛酸的探索史,隨著歲月的推移,曾經(jīng)的“天朝上國”如今在“夷族”人的洋槍洋炮洋船的打壓之下退化成了“東亞病夫”,與其說是西方發(fā)展得太快,不如說是中國腐朽的統(tǒng)治階級在長期的安定之中失去了與其他力量搏斗的能力,然而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沉浸于安樂之中,把史書中記載了無數(shù)的“憂患”拋到了九霄云外,無所顧忌。最終被轟開的國門給了我們中國人一個慘痛的教訓(xùn)——只有身處憂患之中,不斷地進(jìn)步,不斷得探索,才能使得自己不被他人所超越,被世界所摒棄,世界總是喜新厭舊,沒有人會因為你的過去而葬送了他的未來,在這弱肉強(qiáng)食的社會大潮中,如果不隨時警惕著逆流而上,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被浪花和潮水埋沒。
但憂患也是需要有一個限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我們偉大的毛主席,在建國初期誤判形勢,過度憂患,不但沒有任何積極的影響,而且給我國帶來了無法抹去、不堪回首的痛——文化大革命。憂患有時可以使一個沉睡的巨人驚醒,有時可以使一個天才頭暈,如果只是一味的患得患失,無憑無據(jù)地懷疑自己和身邊的人,整天憂心忡忡,最終的結(jié)果是誤入歧途。
“人”字由兩話構(gòu)成,一筆是軀體一筆是精神,是那“精神”的一筆始終支撐著“柔弱”的另一筆,然而精神的主干便是憂患,它讓一個“人”屹立不倒,讓他不管經(jīng)歷多少挫折與辛酸、安樂和誘惑,都始終斗士般地戰(zhàn)斗著,阿基米德曾說:“如果給我一個支點(diǎn),我可以翹起整個地球。”然而如果那個支點(diǎn)是“憂患”,我想翹起的不僅僅是整個地球,而是整個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