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即使人們知道某些不文明的行為或多或少因為外界的原因,更多是因為是從眾心理影響,常會認為“別人也這么做,我為什么不能!”接著便為自己找各種理由辨解,最終社會中不文明現象并為減少。
品行的修養絕不曾記得和同學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盡情暢聊之時拿出這禮拜僅剩的蘋果吃了起來。得到只剩下一個核時,本想習慣地扔出,卻閃過一個念想“學生要有素質,垃圾桶在哪?
我不得不承認,自己在街上也常會習慣地扔出手中垃圾,僅使我猶豫過,但為了一時方便,內心的高尚理念也隨之消散
時常會聽見師長教導我們愛護環境做一個文明學生,也會為他人不文明行為感到羞恥,甚至憎恨—可是現實發生在我們身上,又有誰真正做到自我控制約束。
心里學研是件容易的事,自我的約束力在外界的因素下會降低,無論是因為從眾心理還是我們惰性最終導向我們行為的是內心的毅力和磨練。一個人內心的強大和高尚的修養決定著他思想品格是否高尚。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出自((論語))的千古名句教導著人們品行修養的正確指向。而要真正做到,那一定是內心經過反復磨煉、意志經受長期捶打的賢人—不曾去想兩千多年前的孔子,這位家喻戶曉的圣人在道德節操上擁有貫穿古今、亙古不變的遠大思想。這表明為人基本的品德決定于自我控制調節。
與其說高尚的品行是沙漠里的綠洲,不如說她是戈壁里的柏楊;與其說她是黃沙中的清泉,而不如說她是綠草上的露珠;與其說她是黑夜里的燭光,不如說她是靜夜里的北斗星。高尚的品質蘊含著無限的人生智慧,她的意義勝過人們的任何物質價值,精神品行的追求將是另一人生境界,而在這之下是習慣磨礪的基石。
若要使一個人生來就具有高尚品德,我認為那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學習生活中豐富閱歷,看觀大千世界時對好與壞、善與惡、德與劣有著正確的認識,并不斷從實際出發改善提升自我,養成良好習慣的人才算是具有高尚品行的人。
決定著德劣與否,源于內心的約束—根本是習慣。為什么我會“習慣”地扔出蘋果核,那是因為過去我已經養成亂扔垃圾的惡習。若我從小養成愛護公共衛生環境的習慣,那我就會待到走到垃圾桶時將其扔入。
可習慣不是一句口號標語,她是心靈堅毅磨煉、修養自我的過程。即使是扔垃圾的小事也要經過長期控制才能養成好習慣,習以為常才會收獲好的品行。
若將成長比作農田耕作,那習慣便是一粒種子,只有經歷風雨般磨煉,辛苦耕耘,才會收獲如愿的碩果。
若將成長比作大海航行,那習慣便是風向標志,只有心靈經過海浪的洗滌,堅定方向,才能到達理想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