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了,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拿起床頭那本《最好18歲前就做過這些事》,一遍又一遍地翻閱起來……
這本書寫了12個即將出國留學的孩子的故事。這12個孩子性格迥異各自人生經歷也千差萬別,但是我們發(fā)現這些孩子的成長是有共同點的,他們的童年成長環(huán)境大都很寬松,父母對他們的培養(yǎng)式教育是放養(yǎng)型的,所以很小的時候,他們就養(yǎng)成了獨立的好習慣,這12個孩子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賀夢石。
小時候,賀夢石就是在其父母的放養(yǎng)式教育下成長。就這樣,她成了小區(qū)中的孩子王——滑旱冰,飆自行車……上了小學,她沒有什么繁重的作業(yè),沒有什么興趣班、特長班要上,每天就一個人起床,過馬路,上學。但她有時也會有些委屈,冬天的時候天還是黑的,很冷,卻沒有人牽她的手。放學后別的孩子都有家長在那噓寒問暖,但她卻要一個人過馬路,回家。但是,她明白對于童年的自由快樂,那些小委屈不算什么……
這是賀夢石童年時候的故事,其中提到了“放養(yǎng)”教育,其實我很喜歡這種教育方式,有很多家長把“放養(yǎng)”當成“放任”,其實,“放養(yǎng)”并不是不教養(yǎng),有的家長把“放養(yǎng)”當“放任”,“放養(yǎng)”是要讓孩子在玩中培養(yǎng)其規(guī)則意識,可有的放矢地逐步引導。
我并不能說那種教育方式對,那種錯。嚴格管教出來的孩子比較有紀律,有規(guī)則意識,但有時會比較僵化沒有自己的主見和想象力。放養(yǎng)出來的孩子可能在規(guī)范上不如嚴格管教的孩子好,但是他們擁有自由的心靈和開放的價值觀,我認為這兩點對于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望著窗外的星空,我不禁想起了那個同時被哈佛、斯坦福、沃頓、哥倫比亞、加州理工五所世界名校錄取的中國女孩丁麗晴,那個在父母的“放養(yǎng)”下長大的女孩……
“放養(yǎng)”還能讓孩子和父母有一個良好的關系,如同朋友一般。能讓孩子愿意與父母溝通,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平時多溝通,父母才能知道、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在想什么,他的困惑是什么,怎樣才能對他有所幫助……
合上書,關上燈,月光撒進窗外。此時的我心中只有一個念想:如果可以,那請給孩子一個“放養(yǎng)”的童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