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兒科護理課程思政元素篇一
[關??鍵??詞]?課程思政;兒科護理;人文關懷;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0603(2024)34-0112-02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堅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要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如何在傳統專業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這是各高校專業課教師面臨的新課題。
“課程思政”是指教師在進行專業課授課過程中,要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領,形成課程教學“大思政”的新格局。課程思政是一種教學體系,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目標[1]。這是對專業課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和任務,要求專業課教師挖掘、學習并講授好與本門課程有關的思想政治元素[2],這正是做好課程思政的挑戰之處。
兒科護理是一門研究小兒生長發育、健康保健、疾病防治和疾病護理的護理專業核心課程。其主要任務是培養護生運用現代護理理論知識和技術,為小兒實施整體護理,從而增強兒童體質,降低兒童發病率和死亡率。
臨床工作中,兒科又稱為“啞科”,患兒年齡小、易哭鬧、語言表達差、起病急,病情變化快,因此,小兒護理較成人護理更為復雜,這就需要兒科護士要具有更多的人文關懷素養。人文關懷是一種主動關心人的意愿、意識或責任,并在具體行動中體現出來的價值觀和態度[3]。護理人文關懷是護理人員秉承人性、德性,融知識、情感、意志等為一體的內在素養外化為自覺的創造性服務與患者的實際工作本領和才能[4]。培養護生良好的人文關懷能力有助于減少醫療糾紛,緩和護患間的緊張關系,提高患者滿意度[5]。這在以后兒科護理臨床工作中尤為重要。
本研究將兒科護理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梳理,以加強護生人文關懷素養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對兒科護理課程思政進行重新構建,從課程思政目標、教學設計、實踐路徑、成效分析四個方面進行了有效的探索,現總結如下。
本課程的思政教學德育目標為:培養護生對兒童具有慈母般的愛心、快樂的童心、細心、耐心等良好的人文素養;具備慎獨誠信的職業道德素質和嫻熟的專業技術素質;具有有效的人際溝通技巧。
(一)課堂育人途徑
1.以典型案例為載體,實踐人文精神
根據兒科護理課程每章節教學內容,編寫典型教學案例,以典型案例為載體,通過案例考核、角色扮演等教學手段,培養學生人文關懷理念,實踐人文精神。如,每班學生分為8~9個小組,每個小組5~6人,以小組得分作為考核結果。考核之前每個小組隨機從備好的案例中隨機抽取1個,每一個案例均要由教師來扮演患兒及父母,小組學生和父母進行良好的溝通與交流,臨床護理操作在嬰兒模型上完成。通過教師與學生的面對面溝通,考核學生在護理工作當中的人文關懷能力,根據設計好的考核評價表給予評價,人文關懷項目一般占總分的15%~20%左右,包括護生接待患兒及家屬的態度,回答咨詢的態度,對操作目的r解釋和指導,溝通能力,出院指導等條目的考核,以促進和養成人文關懷素養形成。
2.以典型實訓操作為載體,實踐人文理念
兒科護理中梳理每章節典型護理操作。以“新生兒沐浴”為例,實訓課堂中培養學生人文理念養成,教師在示范新生兒沐浴時,要明確告訴學生必須使用嬰兒專用沐浴露、潤膚油等,以免對新生兒皮膚造成傷害;在抱新生兒的時候應該要對頭頸部進行保護;在進入浴盆的時候除強調安全性外,應事先準備嬰幼兒喜愛的戲水玩具,給予寶寶呵護、安慰,減少入水的恐懼;嬰兒抱出浴盆后立即包裹干凈大浴巾,防止著涼。另外,教師在模擬臨床操作的時候,正確指導學生,強調在整個過程中注重和嬰兒交流,愛護模型,動作要細致、輕柔,對一些人文關懷精神缺失的行為,如隨意放置嬰兒模型、不愛惜模型、操作時動作粗暴等行為,要及時糾正和正確引導。
3.開設多種公共選修課,豐富護生人文素養知識,強化人文關懷
臨床兒科工作不僅僅需要過硬的兒科護理專業知識,更需要懂得兒童心理學、兒童社會學、哲學等多方面的知識,一旦在這些知識上有所欠缺,必然會導致人文關懷的不足。游戲是兒童天然而重要的活動,是他們認識世界和自己的重要途徑。我校通過開設《0~6歲兒童啟蒙教育》《給寶貝最好的健康照護》《嬰幼兒發展與教養策略》等一些公共選修課,培養護生學習嬰幼兒心理學、幼兒游戲設計等多方面人文素養知識。另外,在兒科護理實訓室中,專門布置一間寬敞明亮、饒有趣味充滿游戲氣氛的游戲室,里面放置兒童玩具、圖書、錄音機等,供公共課等相關課程實訓使用,將游戲融入兒科整體護理中。?(二)課外育人途徑
1.醫院臨床見習、實習,進一步實踐人文關懷理念
從課程教學實踐方法上,“課程思政”是一種教育理念的實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6]。護生在見習、實習的時候,通過具有臨床豐富經驗的帶教老師的示范教育,在親身體驗當中進一步提高其自身人文素養。如,對腹瀉的患兒進行頭皮靜脈輸液,因為小兒年齡較小,血管較細,常伴有脫水,給穿刺增添一定的難度,護士在穿刺之前就要做好相關的溝通工作,以免引起患兒父母過度焦慮。
護生對患兒應多撫觸、摟抱,對稍大一些的兒童可通過講故事、玩游戲等調節護患關系。在日常護理中,要注意使用恰當的語言和方式進行溝通,包括安慰和鼓勵患兒、適度表揚、適當解釋等。良好的溝通既體現了人文關懷,又減少了不必要的護患矛盾。
2.定期安排幼兒園等機構,服務中培養人文關懷精神
為了拓寬護生的知識面,使其進一步了解小兒的心理特點及行為,教師可組織護生赴社區幼兒園與嬰幼兒親密接觸,讓護生親身體驗照顧嬰幼兒,在陪伴時想辦法讓孩子配合,探索與嬰幼兒及家長有效的溝通方式,理解家長對嬰幼兒健康的關注,宣教育兒知識。讓護生從家長和孩子的現場反應來調整自己的溝通方式和護理技巧,培養人文關懷精神。
(三)線下分享、交流
在上述課外實踐過程中,請學生寫下見習日記,拍照片、微視頻等,并上傳到班級qq群、微信群,互相分享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進一步加強人文理念培養。
(一)研究對象
選取我校高職護理專業2024級2個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為20歲。按班級分為對照組、研究組,對照組52人,研究組50人。對照組、研究組護生的相關資料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二)研究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教學,研究組在常規教學的基礎上再給予基于人文關懷的思想品德教育,o編制的關懷能力量表(caringabilityinventory,cai),評估兩組的關懷能力,此量表總共包括37個條目,分為勇氣、耐心和認知3個維度,采用likert7級評分法,“非常同意”為7分,“完全反對”為1分,cai總分為37~256分,各維度分值:認知14~98分,勇氣為13~91分,耐心為10~70分。得分越高,表示護士的各維度關懷能力越好。采取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分析。組間比較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三)結果
兩組人文關懷能力比較,培訓前對照組、研究組護生人文關懷能力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培訓后研究組的人文關懷能力各維度得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四)討論分析
研究組學生在進行兒科護理課程學習過程中,授課教師除傳授知識技能外,更注重人文關懷思想品德教育,加強人文關懷能力培養,結合不同教學內容,采取案例教學、情景模擬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通過實訓課、臨床職場見習、實習,面對面和患兒及家屬接觸,進一步提高人文關懷能力,通過線上線下典型的人文關懷知識、案例的分享,進一步促進人文關懷素養的養成。通過上述基于人文關懷的兒科護理課程思政的學習,研究組50名學生的人文關懷能力得到了提高,于對照組相比有了較明顯的進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思政課教師的職責,也是每一位專業課教師的任務。培養護生的醫學職業教育,既要傳授精湛的專業知識技能,又要培養具有良好的人文關懷素養、醫德高尚的醫護工作者。我們在實施兒科護理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課程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從思政教育目標、教學設計、實踐路徑、成效分析四個方面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索,為把學生培養成德術雙馨的兒科護士工作者發揮了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殷樟鳳,朱姬瑩.課程思政對醫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思考與探索[j].中國現代醫生,2024,56(5):129-133
[2]咸菁,宋寶劍,何東偉.基于課程思政的二手車鑒定與評估課程設計,2024,26(4):142-143.
[3]mccancetv,mckeanahp,:rs,1999,30(6):1388-1395.
[4]黃弋冰.護理專業大學生人文素養能力評價的實證研究[d].福州:福建醫科大學,2007(6).
[5]孫鐘,陳虹.護理關懷能力培養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1):79-81.
[6]柏曉玲,樓婷,江智霞,等.基于儒家思想的護理人文關懷理論模型構建[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24,33(20):1563-1566.
兒科護理課程思政元素篇二
摘要:以“新生兒護理”為例,以培養學生基本操作技能、人際溝通技能和心理護理技能三大護理核心能力為主要任務,對接臨床工作情境,對“新生兒護理”進行教學設計,培養學生職業崗位能力。
“互聯網+”;兒童護理;教學設計
兒童護理是護理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是研究小兒生長發育、保健、疾病防治和護理的學科。根據教學大綱要求,通過專業建設委員會專家共同論證,構建“平臺課程+專業崗位方向模塊課程+職業素質拓展”課程體系,打破傳統基礎、臨床、實習三段式人才培養模式,根據學生成長發展規律,按“生命周期模式”設計專業核心課程,以醫學基礎課程如正常人體結構、常用護理技術等為先導,為后期綜合實訓、頂崗實習等職業拓展課程打下基礎。
1整體教學設計
1.1教學分析。1.1.1學情分析。本次授課對象為高職護理專業二年級學生,以女生為主,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手段收集并分析學生非智力因素,結果表明學生對未知內容有強烈求知欲,但碎片化思維明顯,人文關懷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欠缺[1-2],傳統教學模式不利于其對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喜歡多媒體、動畫、情境模擬等信息化教學。學生已經學習了醫學基礎課程以及兒童護理課程中新生兒部分的內容。網絡教學平臺學習記錄顯示,學生已經具備新生兒分類、新生兒健康檢查評估方法等基礎知識。新生兒及早產兒的生理特點比較抽象,傳統護理技能操作訓練難以模擬,新生兒護理理念、技術、設備日新月異,操作標準與要求更新快,同時很多學生沒有接觸新生兒的經歷,對新生兒出生的概念僅來自影視或文學作品。學生對新生兒基礎特點理論知識缺乏學習興趣,但動手意愿比較強,因新生兒科室環境的特殊性,教師難以帶學生進行臨床現場觀摩。1.1.2教學內容分析。(1)教學內容。依據高職辦學宗旨,對接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結合“1+x證書”制度,以小兒生長發育過程為主線,基于兒科護理崗位工作任務,并注重學生可持續發展,將課程內容整合為3個模塊,有3個學習單元,14個學習任務。(2)教學目標。基于職業崗位需求、教學內容及學情分析[3],設定本課的三維教學目標。①知識目標:能描述新生兒分類、生理特點和一般護理措施;能描述新生兒即時處理步驟,能敘述足月兒與早產兒的區別;能敘述阿氏評分標準;能說出窒息復蘇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項;能描述新生兒沐浴和撫觸的操作前準備,能敘述新生兒沐浴和撫觸的注意事項,能敘述窒息復蘇的評估內容。②能力目標:會識別足月兒與早產兒,能運用有關知識制訂新生兒常規處理計劃并為新生兒及其家庭提供整體護理,能根據阿氏評分標準為新生兒正確評分;能準確判斷窒息程度并規范操作窒息復蘇;能正確進行新生兒沐浴和撫觸操作前準備;能獨自完整、流利進行新生兒沐浴和撫觸操作;能團隊合作演練窒息復蘇。③情感目標:培養安全意識、信息素養,樹立愛嬰觀念,培養臨床思維能力。(3)教學重、難點。①教學重點:早產與足月兒的區別,窒息復蘇流程,沐浴撫觸操作過程。②教學難點:新生兒即時處理步驟,新生兒窒息復蘇操作,具備初步辨識新生兒窒息程度的能力,同時關注社會熱點,即新生兒早期保健、人文關懷等。1.2教學策略。1.2.1教學方法。本次課的教學理念運用構建主義學習理論結合學情特點,以案例為載體,新生兒護理為主線,科學設計課前導學、課中學練、課后拓展教學環節,采用線上與線下、課內與課外、教室與實訓室互相融合的多元混合式教學模式,通過做中教、做中學,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實一體化教學。課堂教學依托課程網站、虛擬仿真軟件等,突破教學重、難點,運用示范教學、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等方法,將教學過程延伸到課后。1.2.2教學設計思路。課程內容以“家庭為中心”及“兒童發展理論”為主軸,具體教學過程中以培養學生基本操作技能、人際溝通技能和心理護理技能三大護理核心能力為主要任務。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合理采用各種教學策略,同時借助兒童護理網絡教學平臺、微課、動畫等信息化資源及手段,提高學生新生兒護理操作技能,引導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實現理實一體化教學,構建高效課堂。1.2.3教學資源。授課地點為兒科護理實訓中心,中心創建仿真教學環境,配置觸控一體機、錄播系統、無線網絡等。以循序漸進、穩步提高為原則,采取選用、引進和自編相結合的措施進行教材建設。選用教材是“十三五”規劃教材《兒科護理學》第三版,將內容結合護士執業資格考試、行業標準,“1+x”證書制度和技能大賽相關要求,重新整合原有章節,結合具體臨床病例,遵循護士實際工作流程開展項目教學。我校婦兒教研組成員制訂配套的實訓大綱,編寫《實訓指導手冊》。此手冊每一個實訓項目附有考核程序標準,同時在每項護理操作中設置了操作場景[4],要求學生將自己置身于具體情境中進行操作訓練。
2教學實施過程
2.1課前導學。學生登錄超星平臺,自主學習本課相關導學資源,明確教學目標,了解學習任務、熟悉操作步驟。教師指導學生分組,學生小組交流討論新生兒的特點,并完成在線測試,教師根據學生測試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2.2課中學練。教學中借助超星平臺,直播醫院助產新生兒工作場景,使學生真正“進入臨床”“融入臨床”;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思考并討論,制訂處理流程圖,上傳超星平臺。隨機選擇一組學生展示本組討論結果,其他小組補充及提出修改意見。接著教師進行示范操作,學生體驗即時處理場景,然后學生實操演練,教師巡回指導,及時發現問題并予以糾正。最后隨機抽取小組進行現場模擬演練,教師擔任標準化病人,師生共同點評、連線專家點評,歸納要點,同時開展遠程職業體驗[5],讓學生看到弱小的新生兒獨自面對nicu的醫療環境,培養同理心。2.3課后拓展。學生課后查閱資料,對課程內容進行延伸思考。學生領取仿真嬰兒(會哭鬧、饑餓、夜哺等)回宿舍進行為期一天一夜的連續照護,連續照護過程中學生及時記錄感受并在結束后進行座談,談談自己的體驗與感悟,教師聆聽并依次指導學生移情和慎獨的照護理念,要做到以嬰兒為中心,并根據其特點關懷照護對象[5]。兒童節、兒童疾病防控日組織學生舉辦相應主題的小講座、制作宣傳海報、自制科普宣傳資料、參加社區志愿者活動等,把學習延伸到課堂外,并計入考核,真正了解新生兒護理特點,構建起完整的知識體系,培養愛嬰觀念,將人文關懷滲透到每個護理細節中。2.4教學評價。基于互聯網平臺,采用“線上+線下”評價、“期末+過程性”評價、“知識+能力”評價、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等多元化評價方式。學生使用新生兒高級模擬人進行學習成果展示,案例情景模擬和高仿真外觀及生命體征數據顯示,讓學生體驗nicu工作的急迫性和重要性,教師也可通過結局指標獲得直觀感受、客觀評價。此外,綜合實訓采用osce模式[8],由監考人員從病例庫中抽取病例并最大化模擬新生兒病理、生理變化等,并為學生提供操作所需物品,讓其自主分析病情并進行護理操作,考核其案例分析、專業操作技術和護理措施實施能力。
3教學效果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本次教學對象中,80%的學生對“學會知識”“獲得技能”“激發興趣”3個方面的正面評價高于采用傳統教學法的學生,主要表現為:(1)學生課堂主動提問和自行開展討論的學生明顯增多。(2)學生的專業操作能力明顯提高,完成作業的正確率和技能考核的熟練度均有所提高。(3)學生獨立思考與分析能力增強,能及時發現操作過程中的問題,可積極探索解決辦法。(4)學生的空間想象和實踐能力得到加強,能在實踐中不斷自主創新,有很多創意和想法。另外,學生人際溝通技能和心理護理技能均有所提升。
4特色與創新
4.1教材重構。教材章節設計中,新生兒內容與常用護理技術進行重新整合,同時為培養學生臨床護理思維,將教學設計與臨床實際場景任務相結合,如將“新生兒護理內容”設計連續性案例:新生兒出生后的即時處理—常規護理—連續護理,創設教學情景,將教學主線設計為“新生兒降生記”—“準媽媽的擔心”—“爭分奪秒要他哭”—“從揪心到平安”。4.2融合多種信息手段。以兒童護理網絡教學平臺、智能互動版小兒急救模擬人及多室合一系統為載體,整合學習資源,以學生為主體,有效實現學生“學中做、做中學”的目標。差異化的教學和多元化的評價更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真正實現學習工具智能化、學習要求差異化、學習資源數字化、學習評價多元化。4.3滲透“以職業為導向”的素質教育。在教學中融入生命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播放窒息患兒急救視頻,可以使學生感受到患兒病情的危急、家屬的恐懼和醫護人員搶救患兒的緊迫感,培養學生的同情心與責任感。在課后通過兒童節、兒童疾病防控日組織學生舉辦相應主題的小講座、制作宣傳海報、手繪科普宣傳資料、參加社區實踐和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等,培養學生愛嬰觀念。4.4評價方式多元化。教學評價上,構建了課前、課中、課后評價相結合的、注重學習全過程的綜合評價體系。教師、學生、臨床專家評價共同參與學生專業信念價值、專業知識技能與人文關懷素養能力的實時、多元評價。
5反思與改進
5.1不足之處。(1)案例情境及標準化病人模擬欠真實。(2)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缺乏溝通交流,學生應變能力及對新生兒的人文關懷有所欠缺。(3)考核流程不夠規范化。(4)同一小組中個別學生存有依賴心理,小組任務參與程度較低。5.2改進思路。(1)鼓勵教師積極完善知識結構,主動關注課程新的知識點,從而達到自我完善和提高,為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做好必要的準備。(2)組織教師進行統一標準化病人培訓。(3)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監測學生表現,并在教學評價上予以體現。
參考文獻:
[1]周瑞芳,王卉,姚陽.等,高職學生實習期間人文關懷能力的調查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4(12):21-23.
[2]徐志芳.高職學生就業能力與人文關懷能力的關系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24,38(5):128-131.
[3]陸嫻.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兒科護理教學設計與實踐:以新生兒與新生兒疾病患兒的護理為例[j].衛生職業教育,2024,38(1):75-77.
[4]曹楠.“互聯網+”背景下cdio教學模式在高職學生外科護理技能實訓中的應用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24,38(4):103-105.
[5]柏道梁.以核心能力為理論框架的兒童護理教學設計: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兒童護理學生培養與教學方法經驗分享的感悟與啟發[j].衛生職業教育,2024,37(3):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