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只素不相識的蝸牛在一次相互問候之后竟轉回來時的方向。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他們心中有雜念,因為對方要走的是自己來時的路,便懷疑自己是不是落下了什么而掉頭,從而使自己的一生都在相同的路上打轉轉,消磨在無用的奔波之中。
人俱有雜念。面對難測的前程,又有多少人能心無旁騖、勇往直前呢?宋代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中說自己沒有堅持己見輕易隨著別人出了洞因而沒能欣賞到瑰偉之觀。懷疑、動搖這些雜念是人前進路上的最大的障礙。王安石的偉大在于,他能及時反省檢討自己,才不致像蝸牛一樣一生無為。要想理想化宏圖,必須摒棄心中的“雜念”。
有了“雜念”,是否能自己排除,就要看人的“本事”了。蘇秦苦讀時困意是雜念,但他卻能想出頭懸梁的辦法來驅(qū)困。這是他的本領,這本事不是與生俱來而是通過后天的磨煉獲得的。這就是常人所說的“狠勁”,人有了“狠勁”,會睥睨困難,戰(zhàn)無不勝。
其實蝸牛最大的雜念是自己的心。若是他們能“聰明”一點,能對事情做點兒理性判斷;或是再“愚”一點,對另一只蝸牛視而不見,也許能一直走到自己的目的地。然而他們的智力就在這不上不下之間。俗話說的“小聰明”其實是投機,“小聰明”與大智慧的區(qū)別是前者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后者能從長遠打算。蘇秦擁有大智慧,他知道發(fā)奮苦讀自己早晚會有收益,所以吃點苦兒不算什么。而蝸牛總覺得別人是對的是好的,自己不能吃虧,于是很“聰明”地改變前行的方向。人生也是這樣,人生成功的關鍵是勇往直前、心無旁騖的態(tài)度。
做人要立長志,夢想是目標,只有一直前進才能觸及,這個觀點大家都知道。但確實有些人就是做不到。生活中蝸牛是頗有些“粉絲”和“擁躉者”的,蝸牛心理在這些人身上或輕或重地存在著。比如,有人總會把目光集中在身邊人的身上而從不審視自己,學習、工作都如此。他們擔心周邊的人們超過自己,比自己強,于是總是會窺視別人的一舉一動,別人怎么做,自己也怎么做。但他們忽視了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即決定事情成敗的因素在于自己努力與奮斗的程度,而不是對他人的防范。只顧著一味與別人“比”卻忽略了自己的目標和本意,在自我消耗中上演著異化了的“競爭”,這樣的結果只能像蝸牛一樣,辛苦了一輩子,“努力”了一輩子,忙碌了一輩子,到頭來卻做了一輩子的無用功。
人的一生是為自己而活,為自己的理想而活,為生命潛能的最大釋放而活。生命的過程應該讓有用功達到最大值,不做一分一毫的無用功。而有用功與無用功的差別在于著力點、著力方向及作用力大小的不同。選準著力點,認準方向,竭盡全力不回頭,才能到達理想的遠方,讓有用功趨向無窮大。真誠的希望這些“粉絲”們調(diào)整心態(tài),時刻排除心中可能產(chǎn)生的哪怕一點點兒的“蝸牛心理”,向著自己預定的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