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無意中發現,我的靈魂是需要書籍來去滿足,正如一個華麗,但卻被暴曬的公園,需要一座噴泉降溫、洗刷,滿足當時的需求一樣。-------題記
開春已有多時了,如果我是一顆樹的話,那我的年輪又增長了一圈了,這也在提醒我,又老了一歲。你們也許會說,才初二的人,怎么說自己老呢?怎么不老,比起兒時的我,我又經歷了多少個年頭了,想不學老人用零碎牙齒咀嚼過去的歲月都不行了!看鏡子中的自己還在不斷長大,依舊有滿臉的稚氣,可看到我的書籍,你會明白我說自己老了,也不為過。
我每每掃一眼我書籍的名字,我都會想,自己活了十幾歲,好想經歷了返老還童一樣。
先回到自己最沒有煩惱的時候----那應該是幼兒園吧。距離我上次看到那本已經掉了書皮的格林童話好像是三年前吧。三年,并不遙遠,只是三次四季的輪回而已。當時翻開那本書的感覺現在還是不曾掉色。我很感動。感動它陪我走過了滿是彩色的時間,無論我是高興還是不高興,它依然在那里,盡管我開始離它遠去。它寫滿了童話,每字每句中都記錄著我的快樂,等待著我再次打開它,重溫那些純真的快樂,快樂中,超度那些積壓在心中的不快樂??????
帶著快樂再次出發,打開另一扇早已關閉的大門----小學。小學六年的差別應該是挺大的吧,這條風水嶺要建在小學四年級吧。往前,還在回味著幼兒園的童話,書看的不多,腦子里都是幻想著,做著該年齡段小女生的公主夢;從四年級開始,完全變了。我看起了名著,國外的。對于我這個小學四年級的孩子來說,看中國名著必須要與看天書畫等號。這本外國佬寫的書叫《基督山伯爵》,大仲馬的作品。那本書依然在我的書櫥中放著,因為它見證了我如何從一個孩子到一個老人,也正是因為看了它,我媽都說我好像變了個人似得,語氣都充滿了老年人的滄桑感。但這種滄桑感是快樂的,那時的我,整天想要長大,當我看到同學們看的書的名時,莫名地有一種成就感和自豪感,因為那些書在我眼中只體現兩個字---幼稚。那時的我滄桑就滄桑吧,但是這滄桑是快樂的,我在這種奇怪的快樂中開始長大,突然發現長大是快樂的??????
回到現實中,發現自己初一和初二完全不一樣。初一時沒改掉扮老人的習慣,就連親愛的加繆老人也入住了我的家,還添加了一項,喜歡讀海子的詩。詩,體現一個人具有文藝范兒,但我讀詩完全是愛上了富有韻味的每個字,不需要任何形容詞去修飾,只是單純的愛上了它。初二的我,隨了大流,讀起了小說。小說中的故事都是虛幻的,盡管沒有真實感,但我不得不說,在小說中,我找到了真實感,生活的真實感,這還是很讓人欣慰的吧!每個故事早在它開始存在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該有的結尾,而生活不是這樣的,它的結尾掌握在身為主人公你的手中,每時每刻都在變換。我想我成熟了,而不是老人了,沒有滄桑只存有真實感,返老還童,看樣子我這次進化的還不錯。對詩的愛,對小說的迷戀,盡管我因為它們流過淚,但心中被淚水洗刷的只剩快樂了,我為再次回歸年輕而樂,現在想想,年輕真好??????
每個年齡對書籍類型要求的不同,體現的不正是我靈魂的不同需求嗎?它像無底洞一樣,永遠都填不滿,它只會在不斷地升華,不斷地改變它的屬性。唯一不變的,是那份讀書時的快樂,永不變質,盡管它會失去那鍍金的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