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口號碑四十四首 其七
野史口號碑四十四首 其七。清代。劉鶚。 城中謾有答剌罕,城外仍多忽剌孩。城外城中無可那,生民憔悴轉堪哀。
[清代]:劉鶚
城中謾有答剌罕,城外仍多忽剌孩。城外城中無可那,生民憔悴轉堪哀。
城中謾有答剌罕,城外仍多忽剌孩。城外城中無可那,生民憔悴轉堪哀。
唐代·劉鶚的簡介
劉鶚(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說家。譜名震遠,原名孟鵬,字云摶、公約。后更名鶚,字鐵云(劉鐵云[1]),又字公約,號老殘。署名“洪都百煉生”。漢族,江蘇丹徒(今鎮江市)人,寄籍山陽(今江蘇淮安區)。劉鶚自青年時期拜從太谷學派南宗李光炘(龍川)之后,終生主張以“教養”為大綱,發展經濟生產,富而后教,養民為本的太谷學說。他一生從事實業,投資教育,為的就是能夠實現太谷學派“教養天下”的目的。而他之所以能屢敗屢戰、堅韌不拔,太谷學派的思想可以說是他的精神支柱。
...〔
? 劉鶚的詩(249篇) 〕
宋代:
高斯得
男兒獨立天地間,太華絕尖一何陗。
子房不肯下蕭曹,伯夷本自輕周召。
男兒獨立天地間,太華絕尖一何陗。
子房不肯下蕭曹,伯夷本自輕周召。
明代:
邵寶
春殘才作探春行,古寺尋僧懶問名。近海景多頻立馬,對花情劇更聞鶯。
鏡湖敢乞君分賜,寶地偏教佛主盟。卻憶江南如畫里,萬峰青接水邊城。
春殘才作探春行,古寺尋僧懶問名。近海景多頻立馬,對花情劇更聞鶯。
鏡湖敢乞君分賜,寶地偏教佛主盟。卻憶江南如畫裡,萬峰青接水邊城。
宋代:
張玉娘
淑氣回春雪漸融,星河天上一宵通。芙蕖萬點交秋月,鼓角三更度曉風。
燭影暈迷光綽約,簾環聲徹佩玲瓏。不妨鳥篆留仙跡,鳳輦殷勤出紫宮。
淑氣回春雪漸融,星河天上一宵通。芙蕖萬點交秋月,鼓角三更度曉風。
燭影暈迷光綽約,簾環聲徹佩玲瓏。不妨鳥篆留仙跡,鳳輦殷勤出紫宮。
清代:
曾國藩
猴鶴沙蟲道并消,誰分糞壤與芳椒?昨來皖水三河變,堪痛阿房一炬焦。
勾踐池邊醪易醉,田橫墓上酒難澆。
猴鶴沙蟲道并消,誰分糞壤與芳椒?昨來皖水三河變,堪痛阿房一炬焦。
勾踐池邊醪易醉,田橫墓上酒難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