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響山奉呈同游者
九日登響山奉呈同游者。元代。吳師道。 響山臨響潭,曾識太白來。我欲游其間,卻愧非仙才。況乃博微官,終年走塵埃。幸茲九日至,獲與群彥陪。高秋慘云物,薄日翳復開。駐馬青松陰,披衿上崔嵬。前睨孤城低,下瞰清溪回。諸峰送遠色,攬結何雄哉。野菊半含英,濁醪初發醅。且盡一笑歡,良會不易諧。溪山宛如昨,斯人化飛灰。想見登臨時,逸氣橫九垓。寧知千載后,我輩茲徘徊。呼之儻可作,相共揮予杯。凄其暮色合,颯颯疾雨催。扶攜下登舟,水行沿灣隈。仰看千仞壁,浩歌散馀哀。
[元代]:吳師道
響山臨響潭,曾識太白來。我欲游其間,卻愧非仙才。
況乃博微官,終年走塵埃。幸茲九日至,獲與群彥陪。
高秋慘云物,薄日翳復開。駐馬青松陰,披衿上崔嵬。
前睨孤城低,下瞰清溪回。諸峰送遠色,攬結何雄哉。
野菊半含英,濁醪初發醅。且盡一笑歡,良會不易諧。
溪山宛如昨,斯人化飛灰。想見登臨時,逸氣橫九垓。
寧知千載后,我輩茲徘徊。呼之儻可作,相共揮予杯。
凄其暮色合,颯颯疾雨催。扶攜下登舟,水行沿灣隈。
仰看千仞壁,浩歌散馀哀。
響山臨響潭,曾識太白來。我欲遊其間,卻愧非仙才。
況乃博微官,終年走塵埃。幸茲九日至,獲與群彥陪。
高秋慘雲物,薄日翳複開。駐馬青松陰,披衿上崔嵬。
前睨孤城低,下瞰清溪回。諸峰送遠色,攬結何雄哉。
野菊半含英,濁醪初發醅。且盡一笑歡,良會不易諧。
溪山宛如昨,斯人化飛灰。想見登臨時,逸氣橫九垓。
甯知千載後,我輩茲徘徊。呼之儻可作,相共揮予杯。
凄其暮色合,颯颯疾雨催。扶攜下登舟,水行沿灣隈。
仰看千仞壁,浩歌散馀哀。
唐代·吳師道的簡介
吳師道(1283—1344),字正傳,婺州蘭溪縣城隆禮坊人。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卒年惠宗至正四年,年六十二歲。聰敏善記誦,詩文清麗。19歲誦宋儒真德秀遺書,乃致力理學研究,竭力排斥其他學說。元至治元年(1321)登進士第。授高郵縣丞,主持興筑漕渠以通運。因為官清正,被薦任國子助教,延祐間,為國子博士,六館諸生皆以為得師。后再遷奉議大夫。以禮部郎中致仕,終于家。生平以道學自任,晚年益精于學,剖析精嚴。
...〔
? 吳師道的詩(129篇) 〕
宋代:
王之道
千古風流憶孔明,老龍高臥志存身。
強陪簪紱更三圣,安坐江湖又四春。
千古風流憶孔明,老龍高臥志存身。
強陪簪紱更三聖,安坐江湖又四春。
:
黃侃
寸眉兩葉。禁受愁千疊。幽意纏綿無處說。但有魂銷心切。
更深月過回廊。照見秋花斷腸。儂比秋花命薄,誰憐獨自凄涼。
寸眉兩葉。禁受愁千疊。幽意纏綿無處說。但有魂銷心切。
更深月過回廊。照見秋花斷腸。儂比秋花命薄,誰憐獨自凄涼。
清代:
屈大均
黃鵠歌聲苦,何殊漢細君。蛾眉拋白草,鳳翮墮青云。
肉酪調齋飯,毛氈制戰裙。雪花如掌大,持打皂雕群。
黃鵠歌聲苦,何殊漢細君。蛾眉拋白草,鳳翮墮青雲。
肉酪調齋飯,毛氈制戰裙。雪花如掌大,持打皂雕群。
清代:
毛奇齡
正河陽花滿。秋水芙蓉,艷紅如剪。贅婿淳于千里至,早已題詩齊苑。
喜今日、光生銀管。古署催妝開錦席,看一堂、紫罽鋪香軟。
正河陽花滿。秋水芙蓉,豔紅如剪。贅婿淳于千裡至,早已題詩齊苑。
喜今日、光生銀管。古署催妝開錦席,看一堂、紫罽鋪香軟。
清代:
謝道承
墻角光仍隱,檐牙淡欲流。葛衣涼似水,板屋靜于秋。
山鬼吊燈暝,林鴉繞樹幽。關河同一照,惆悵此淹留。
牆角光仍隱,檐牙淡欲流。葛衣涼似水,闆屋靜于秋。
山鬼吊燈暝,林鴉繞樹幽。關河同一照,惆悵此淹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