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
偈。宋代。釋守慧。 但知今日復明日,不覺前秋與后秋。平步坦然歸故里,卻乘好月過滄洲。
[宋代]:釋守慧
但知今日復明日,不覺前秋與后秋。
平步坦然歸故里,卻乘好月過滄洲。
但知今日複明日,不覺前秋與後秋。
平步坦然歸故裡,卻乘好月過滄洲。
唐代·釋守慧的簡介
釋守慧,俗姓陳,興化(今福建莆田)人。住江州圓通院,遷潭州大溈山。政和中,三入內庭說法,賜號沖真密印通慧。為南岳下十五世,圓通旻禪師法嗣。《嘉泰普燈錄》卷一三、《五燈會元》卷一八、《續補高僧傳》卷一○有傳。
...〔
? 釋守慧的詩(1篇) 〕
清代:
朱鐘
遠煙畫山色,作意媚新晴。不盡郭西路,有時花里行。
水春交樹影,村午聚雞聲。小借茅亭坐,溪田看耦耕。
遠煙畫山色,作意媚新晴。不盡郭西路,有時花裡行。
水春交樹影,村午聚雞聲。小借茅亭坐,溪田看耦耕。
明代:
吳璉
兒孫生計薄,辟地種杉松。伐樹深勞念,誅茅亦費工。
清清怡望眼,小小寄吟蹤。直待成梁棟,時方記老翁。
兒孫生計薄,辟地種杉松。伐樹深勞念,誅茅亦費工。
清清怡望眼,小小寄吟蹤。直待成梁棟,時方記老翁。
明代:
張元凱
飛錫常攜海上霞,萬松深處掛袈裟。孤云寄跡元無住,流水將心未有涯。
文字不曾離貝葉,因緣還出在蓮花。來時一葦輕千里,何似吾家博望槎。
飛錫常攜海上霞,萬松深處掛袈裟。孤雲寄跡元無住,流水將心未有涯。
文字不曾離貝葉,因緣還出在蓮花。來時一葦輕千裡,何似吾家博望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