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沖表之公實野步
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沖表之公實野步。宋代。洪炎。 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煙遠是邨。鳥外疏鐘靈隱寺,花邊流水武陵源。有逢即畫原非筆,所見皆詩本不言。看插秧栽欲忘返,杖藜徙倚至黃昏。
[宋代]:洪炎
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煙遠是邨。
鳥外疏鐘靈隱寺,花邊流水武陵源。
有逢即畫原非筆,所見皆詩本不言。
看插秧栽欲忘返,杖藜徙倚至黃昏。
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煙遠是邨。
鳥外疏鐘靈隱寺,花邊流水武陵源。
有逢即畫原非筆,所見皆詩本不言。
看插秧栽欲忘返,杖藜徙倚至黃昏。
譯文
四周群山巍然矗立中間田野一片,近處都是人家遠處隱約可見山村。
飛鳥去處時而傳來靈隱寺的鐘聲,野花芬芳流水潺潺猶如武陵桃源。
一路所遇就是畫原非筆墨能描摹,野游所見皆是詩本非語言能形容。
為看農夫田間插秧使我流連忘返,拄著藜杖時走時停不覺已到黃昏。
注釋
太沖、表之、公實:太沖,表之,其人未詳;公實,指鄭湛。
野步:野外散步。
矗(chù)矗:高聳貌。
田田:鮮碧貌。
近是人煙遠是邨(cūn):用杜甫《悲青坂》“青是烽煙白是骨”句式。
靈隱寺:佛寺名,在杭州。
武陵源:地名,見陶淵明《桃花源記》,蓋假托以為樂土者。
杖藜(lí):拄著手杖行走。杖,名詞動用,藜,植物名,莖可為杖。
徙(xǐ)倚:徘徊。
參考資料:
1、胡守仁、胡敦倫.江西詩派作品選.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139
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沖表之公實野步創作背景
這首詩不知寫于何年。但從詩里所反映的生活情趣看,它很可能是洪炎晚年在臨安(今浙江杭州)任職期間游賞近郊田園之作。從題目可知,此詩是詩人于初夏的傍晚同朋友們在郊野散步時,騁目所見、所聞和所想。
參考資料:
1、繆鉞.宋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776
唐代·洪炎的簡介
宋洪州南昌人,字玉父。洪芻弟。哲宗元祐間進士。為谷城令。復知潁州上譙縣,有循政。累官著作郎、秘書少監。高宗初召為中書舍人。與兄洪朋、洪芻及弟洪羽俱有才名,號四洪。詩酷似黃庭堅。有《西渡集》。
...〔
? 洪炎的詩(111篇) 〕
:
陳永正
漠漠青蕪,想陵陽跋浪,漱月含珠。黃埃揚北域,滄海涸東隅。
紅桑忽見植千株。朔風撼時,枝搖葉號。秋涼夜,恍聽得、老蛟哀怒。
漠漠青蕪,想陵陽跋浪,漱月含珠。黃埃揚北域,滄海涸東隅。
紅桑忽見植千株。朔風撼時,枝搖葉號。秋涼夜,恍聽得、老蛟哀怒。
宋代:
楊萬里
霖霖滴滴未休休,不解教儂不白頭。
卻把窮愁比秋雨,猶應秋雨少於愁。
霖霖滴滴未休休,不解教儂不白頭。
卻把窮愁比秋雨,猶應秋雨少於愁。
清代:
孫元衡
閩人虛畏甲申雨,海客真愁己卯風。千里霞光當日暮,一痕虹影在天東。
堯憂不離耕桑事,禹貢難忘戰伐功。綆短汲深增百慮,那因妻子念途窮。
閩人虛畏甲申雨,海客真愁己卯風。千裡霞光當日暮,一痕虹影在天東。
堯憂不離耕桑事,禹貢難忘戰伐功。綆短汲深增百慮,那因妻子念途窮。
明代:
郭之奇
蒼屏九疊盡飛榮,風雨千巖欲怒鳴。泉石初開天籟發,水山相雜大文生。
每乘清氣陰陽御,漸出光華人世迎。不是銀河天際落,峰頭那得掛長庚。
蒼屏九疊盡飛榮,風雨千巖欲怒鳴。泉石初開天籟發,水山相雜大文生。
每乘清氣陰陽禦,漸出光華人世迎。不是銀河天際落,峰頭那得掛長庚。
明代:
霍與瑕
國風雖離亂,時聞平淡音。降及離騷作,哀思不可任。
馳騁不可御,縱橫更莫倫。遂為詞賦祖,精華世所歆。
國風雖離亂,時聞平淡音。降及離騷作,哀思不可任。
馳騁不可禦,縱橫更莫倫。遂為詞賦祖,精華世所歆。
明代:
吳孺子
湖上梅花出短墻,一開半落湖水香。
春陽羞澀杏花細,桃花李花亦不忙。
湖上梅花出短牆,一開半落湖水香。
春陽羞澀杏花細,桃花李花亦不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