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沖表之公實野步
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沖表之公實野步。宋代。洪炎。 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煙遠是邨。鳥外疏鐘靈隱寺,花邊流水武陵源。有逢即畫原非筆,所見皆詩本不言。看插秧栽欲忘返,杖藜徙倚至黃昏。
[宋代]:洪炎
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煙遠是邨。
鳥外疏鐘靈隱寺,花邊流水武陵源。
有逢即畫原非筆,所見皆詩本不言。
看插秧栽欲忘返,杖藜徙倚至黃昏。
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煙遠是邨。
鳥外疏鐘靈隱寺,花邊流水武陵源。
有逢即畫原非筆,所見皆詩本不言。
看插秧栽欲忘返,杖藜徙倚至黃昏。
譯文
四周群山巍然矗立中間田野一片,近處都是人家遠處隱約可見山村。
飛鳥去處時而傳來靈隱寺的鐘聲,野花芬芳流水潺潺猶如武陵桃源。
一路所遇就是畫原非筆墨能描摹,野游所見皆是詩本非語言能形容。
為看農夫田間插秧使我流連忘返,拄著藜杖時走時停不覺已到黃昏。
注釋
太沖、表之、公實:太沖,表之,其人未詳;公實,指鄭湛。
野步:野外散步。
矗(chù)矗:高聳貌。
田田:鮮碧貌。
近是人煙遠是邨(cūn):用杜甫《悲青坂》“青是烽煙白是骨”句式。
靈隱寺:佛寺名,在杭州。
武陵源:地名,見陶淵明《桃花源記》,蓋假托以為樂土者。
杖藜(lí):拄著手杖行走。杖,名詞動用,藜,植物名,莖可為杖。
徙(xǐ)倚:徘徊。
參考資料:
1、胡守仁、胡敦倫.江西詩派作品選.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139
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沖表之公實野步創作背景
這首詩不知寫于何年。但從詩里所反映的生活情趣看,它很可能是洪炎晚年在臨安(今浙江杭州)任職期間游賞近郊田園之作。從題目可知,此詩是詩人于初夏的傍晚同朋友們在郊野散步時,騁目所見、所聞和所想。
參考資料:
1、繆鉞.宋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776
唐代·洪炎的簡介
宋洪州南昌人,字玉父。洪芻弟。哲宗元祐間進士。為谷城令。復知潁州上譙縣,有循政。累官著作郎、秘書少監。高宗初召為中書舍人。與兄洪朋、洪芻及弟洪羽俱有才名,號四洪。詩酷似黃庭堅。有《西渡集》。
...〔
? 洪炎的詩(111篇) 〕
:
金朝覲
秋風落葉感星霜,辜負韶光春夢長。硯北隨兄供筆墨,廚東呼嫂問羹湯。
劫當桓景都歸命,禮據檀弓可勿殤。他日登高臨眺處,天涯布奠一傾觴。
秋風落葉感星霜,辜負韶光春夢長。硯北隨兄供筆墨,廚東呼嫂問羹湯。
劫當桓景都歸命,禮據檀弓可勿殤。他日登高臨眺處,天涯布奠一傾觴。
宋代:
方翥
江出入眼昔無殊,只有人事堪嗟噓。
權門雜沓行苞苴,屠兒販客紆青朱。
江出入眼昔無殊,隻有人事堪嗟噓。
權門雜沓行苞苴,屠兒販客紆青朱。
清代:
丘逢甲
明月出滄海,我家滄海東。獨憐今夜見,猶與故鄉同。
喪亂山河改,流亡邑里空。相思祗垂淚,顧影愧歸鴻。
明月出滄海,我家滄海東。獨憐今夜見,猶與故鄉同。
喪亂山河改,流亡邑裡空。相思祗垂淚,顧影愧歸鴻。
明代:
劉存業
抱被相隨石室中,天雞初唱海濤紅。晦明不定山頭日,呼舞無端谷口風。
前輩書題空石蘚,野人心思只云松。神仙骨相知誰是,更踏飛云最上峰。
抱被相隨石室中,天雞初唱海濤紅。晦明不定山頭日,呼舞無端谷口風。
前輩書題空石蘚,野人心思隻雲松。神仙骨相知誰是,更踏飛雲最上峰。
近代:
溥儒
羽陽宮殿悲何處。彩云蕭史同朝暮。霸業久隨塵,問咸陽、可憐焦土。
祗河岳,還如故。
羽陽宮殿悲何處。彩雲蕭史同朝暮。霸業久隨塵,問鹹陽、可憐焦土。
祗河嶽,還如故。
唐代:
王維
巖壑轉微徑,云林隱法堂。羽人飛奏樂,天女跪焚香。
竹外峰偏曙,藤陰水更涼。欲知禪坐久,行路長春芳。
巖壑轉微徑,雲林隱法堂。羽人飛奏樂,天女跪焚香。
竹外峰偏曙,藤陰水更涼。欲知禪坐久,行路長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