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知縣蘇秘丞移英州
送知縣蘇秘丞移英州。宋代。李覯。 大邑曰南城,唯君治道行。何曾設鉤距,到底是聰明。鼎在神奸伏,鷹來鳥雀驚。詐窮多自笑,刑重亦知平。府史如廉士,農桑學頌聲。在官嗟不久,丕績已垂成。嶺路當過庾,州圖喜得英。遠人天與幸,弊俗日將清。游刃非無地,摶風別有程。上心應寤寐,彝器待書名。
[宋代]:李覯
大邑曰南城,唯君治道行。何曾設鉤距,到底是聰明。
鼎在神奸伏,鷹來鳥雀驚。詐窮多自笑,刑重亦知平。
府史如廉士,農桑學頌聲。在官嗟不久,丕績已垂成。
嶺路當過庾,州圖喜得英。遠人天與幸,弊俗日將清。
游刃非無地,摶風別有程。上心應寤寐,彝器待書名。
大邑曰南城,唯君治道行。何曾設鈎距,到底是聰明。
鼎在神奸伏,鷹來鳥雀驚。詐窮多自笑,刑重亦知平。
府史如廉士,農桑學頌聲。在官嗟不久,丕績已垂成。
嶺路當過庾,州圖喜得英。遠人天與幸,弊俗日將清。
遊刃非無地,摶風別有程。上心應寤寐,彜器待書名。
唐代·李覯的簡介
李覯(1009—1059),字泰伯,號盱江先生,是我國北宋時期一位重要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當北宋中期“積貧積弱”之世,雖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勵、奮發向學、勤于著述,以求康國濟民。他俊辯能文,舉茂才異等不中,講學自給,來學者常數十百人。李覯博學通識,尤長于禮。他不拘泥于漢、唐諸儒的舊說,敢于抒發己見,推理經義,成為 “一時儒宗”。今存《直講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為紀念李覯,資溪縣建有泰伯公園,塑有李覯雕像,李覯紀念館正在建設之中。
...〔
? 李覯的詩(81篇) 〕
:
錢之江
生與百花俱,習語啼鶯嫩。學步百花間,蹣跚臉生暈。
阿耶百不能,老思為汝奮。急我揠苗心,加汝過庭訓。
生與百花俱,習語啼鶯嫩。學步百花間,蹣跚臉生暈。
阿耶百不能,老思為汝奮。急我揠苗心,加汝過庭訓。
唐代:
白居易
征途行色慘風煙,祖帳離聲咽管弦。翠黛不須留五馬,
皇恩只許住三年。綠藤陰下鋪歌席,紅藕花中泊妓船。
處處回頭盡堪戀,就中難別是湖邊。
征途行色慘風煙,祖帳離聲咽管弦。翠黛不須留五馬,
皇恩隻許住三年。綠藤陰下鋪歌席,紅藕花中泊妓船。
處處回頭盡堪戀,就中難別是湖邊。
宋代:
王炎
鏡中忽忽老侵尋,政坐文窮自陸沉。
獨對西風搔短發,欲謀小隱背初心。
鏡中忽忽老侵尋,政坐文窮自陸沉。
獨對西風搔短發,欲謀小隱背初心。
清代:
司炳煃
張君好游復好奇,逍遙不受名利羈。東行泰岱西咸池,凌跨三湘吊九嶷。
繭足不遺蠻與夷,直到吾黔羅甸之邊陲。紅崖山石如猊獅,紅崖文字如龍夔。
張君好遊複好奇,逍遙不受名利羈。東行泰岱西鹹池,淩跨三湘吊九嶷。
繭足不遺蠻與夷,直到吾黔羅甸之邊陲。紅崖山石如猊獅,紅崖文字如龍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