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鄒應龍雖家境貧寒,但胸懷大志,從小刻苦讀書,少年時就已熟讀諸子百家,能手抄經、傳。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23歲的鄒應龍考中狀元,被任命為秘書郎出知南安軍;不久召回為正字,遷校書郎、實錄院檢討官,參與了修纂《孝宗實錄》的工作。開禧元年(1205年),鄒應龍調任兼資善堂直講,尋遷起居舍人及玉牒所檢討官。 開禧二年,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發生了一起不小的政治風波,以外戚身分為相的韓侘胄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決定伐金。朝野對此議論紛紛。鑒于當時南宋的國力薄弱,內患不已,鄒應龍堅決反對輕易對金國用兵。可是,韓侘胄擅權專國,打擊異己。當年,鄒應龍被排斥出京,以直龍圖閣知贛州;第二年改任提點江西刑獄兼郡事。開禧三年十一月,韓侘胄伐金戰敗,隨后韓侘胄一黨也受到清理。嘉定元年(1208年),鄒應龍應召入京任中書舍人兼太子諭德、左庶子。同年六月,鄒應龍以戶部尚書銜出使金國。翌年,鄒應龍被擢升為禮部侍郎、給事中仍兼太子詹事、左庶子,擔負皇室子孫的教學。
嘉定二年,鄒應龍因與為相的史彌遠政見不合,受到排擠,被降為寶文閣待制,翌年外放任泉州知州。嘉定四年,鎮官游絳應安海士民的要求,申報泉州知州鄒應龍,請建石井書院。鄒應龍撥官帑四十萬緡,并指令漕、舶二司捐助,命泉州通判朱在(朱熹第三子)至鎮“董其事”。鄒應龍還在泉州南門外新修一座萬民稱頌的新橋。泉州士民十分感激,特為鄒應龍立功德碑,建名宦祠。
嘉定八年,鄒應龍以寶謨閣直學士出任安徽池州郡守。這年,池州正值受災,莊稼歉收,民生艱難。鄒應龍不忍心看著大批災民忍饑挨餓,可是州郡又無庫存糧餉的情況下,毅然決定裁減當地駐軍兵餉,賑濟災民。鄒應龍此舉引起駐地帶兵軍官的不滿,遭到圍攻與上告。嘉定九年,鄒應龍以煥章閣直學士調任廣西經略使。這年冬,黎州及邕蠻發生叛亂。鄒應龍率軍成功地平定叛亂。他嚴懲首惡分子,脅從不問;并把此次軍功歸于將士,自己向朝廷自劾請罪。嘉定十三年,鄒應龍以敷文閣直學士調任湖南安撫兼知潭州。翌年,鄒應龍母親去世,鄒應龍依制回到泰寧為母親守孝。
寶慶元年(1226年),鄒應龍應召入京,被授予工部尚書、兼修國史及實錄院修撰,繼而授刑部尚書,知貢舉。可是,鄒應龍這次入京供職僅幾個月,就與史彌遠發生激烈的沖突。史彌遠大肆排除異已,連著名理學家魏了翁、真德秀都被逐貶。鄒應龍力爭要留住魏了翁、真德秀,不惜與史彌遠鬧翻臉。要求被朝廷拒絕后,鄒應龍主動提出自己外放,他以敷文閣學士再次出任贛州知府。即使這樣,史彌遠一黨還是不肯放過鄒應龍,他們唆使言官以鄒應龍在任地方官時擅自懲治宗室、裁減兵餉等事進行彈劾。鄒應龍一氣之下,辭官回鄉,在家鄉閑居達8年之久。
紹定二年(1229年),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相繼暴發農民起義。尤其是晏彪起義軍聲勢浩大,席卷包括泰寧在內的閩西北一帶。鄒應龍在向郡府請求發兵鎮壓沒有結果的情況下,一面奏報朝廷,一面請淮西帥曾式中派遣精兵3500人間道入閩,協助閩軍及地方勢力鎮壓農民起義。但是,鄒應龍也擔心這些官兵因紀律敗壞而擾民和地方豪紳乘機向參加起義的農民倒算,特地自己花錢買酒宰牛犒勞他們,希望能約束部屬,使地方得到安寧。
紹定六年,史彌遠卒。次年,理宗召鄒應龍任徽猷閣學士知太平州。與鄒應龍不和的朝臣又以鄒應龍不經朝廷批準,私自調兵入閩為理由彈劾他“專擅”。因此,鄒應龍只能以敷文閣學士提舉玉隆萬壽宮奉祠一職閑居。瑞平二年(1235年),鄒應龍為禮部尚書兼侍讀學士。同年十一月,元滅金后,元兵大舉南下圍光州,理宗詔侍從、兩省、臺諫諸官各陳方略。鄒應龍提出選用賢能,薄徭減賦,培養國力、精兵防北、和睦南夷等十策,理宗認為“甚切直而嘉納行之”;并派鄒應龍出使交南,修復南宋與安南兩國的友好關系。
嘉熙元年(1237年)二月,鄒應龍拜端明殿大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參知政事;不久又詔授資政殿學士、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鄒應龍不就,辭職歸隱故鄉泰寧。他在縣城南郊筑一小屋閑居,平靜地過著清貧的生活。理宗親書“南谷”兩字送他,并封他為太子少保,開國公。淳祐五年(1245年)四月,鄒應龍在家鄉泰寧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