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物連類 |
謂引證或引喻某一事物,而連帶及于同類的其它事物。 |
出師無名 |
謂沒有正當理由而出兵征伐。 |
力所能及 |
及:達到。自己的力量能達到。 |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
憂慮在天下人之前,享受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
顧后瞻前 |
同“瞻前顧后”。 |
費盡心機 |
心機:心思;計謀。指用盡了心思。形容千方百計地謀算。 |
爭先恐后 |
爭著向前;唯恐落后。 |
頓挫抑揚 |
形容詩文作品或音樂聲響等高低起伏、停頓轉折,和諧而有節奏。 |
朝令夕改 |
早上發的命令;晚上就改變。形容政令多改;使人民無所適從。 |
半吊子 |
膚淺的人。形容不通情理,說話隨便,舉止不沉穩的人。 |
百無一是 |
是:對的;正確的。一點正確的地方也沒有。 |
困而不學 |
困:困惑,不明白。困惑不明白卻不肯學習。 |
火燭銀花 |
猶火樹銀花。形容張燈結彩或大放焰火的燦爛夜景。 |
不置可否 |
置:擱;放;可:行;否:不行。不說對;也不說不對。指不明確表態。也作“不加可否。” |
半夜三更 |
三更:舊時一夜分為五更;半夜子時為三更;即夜十一點至凌晨一點。 |
新官上任三把火 |
指官員上任之初采取新的措施或政策。 |
道山學海 |
道、學:學問。學識比天高比海深。形容學識淵博。 |
舉世無敵 |
全世界沒有能勝過的。 |
香火姻緣 |
香和燈火都用于供佛,因此佛教稱彼此意志相投為“香火因緣”。《北史·陸法和傳》:“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釋梵天王坐處,豈規王位?但于空王佛所,與主上有香火因緣,且主上應有報至,故救援耳。” |
捫心自問 |
捫:按;摸;心:胸口。摸著胸口;自己問自己。指自我反思;醒悟。 |
唇槍舌劍 |
嘴唇像槍;舌頭像劍。形容能言善辯;言詞犀利;針鋒相對。也作“舌劍唇槍。” |
禮壞樂缺 |
禮:社會道德、行為的規范;樂:教化的規范;缺:殘破,廢缺。形容社會綱紀紊亂,動蕩不安。 |
身敗名裂 |
地位喪失;名聲敗壞。現在也形容干了壞事;遭到徹底失敗。 |
顧景慚形 |
看著身影,對自己的形體感到羞愧。謂自認不配享受某種榮譽、稱號等而感到慚愧。 |
眾所瞻望 |
瞻望:仰望。大家所仰望的。形容為大家所敬仰。 |
剛愎自用 |
剛:強硬。愎:固執;任性。剛愎:倔強固執;不接受別人的意見。自用:自以為是。固執任性;自以為是。 |
諸如此類 |
許多像這種類型的。指與上述同類的。諸:一些;許多;如:像。 |
半新不舊 |
半:二分之一。指不新不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