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門弄斧

意思解釋
基本解釋班:魯班;即公輸子;春秋時魯國人。我國著名的木匠;在魯班門前舞弄斧頭。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
出處宋 歐陽修《與梅圣俞書》:“昨在真定,有詩七八首,今錄去,班門弄斧,可笑可笑。”
例子聞得亭亭姐姐學問淵博,妹子何敢班門弄斧,同他亂談。(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十二回)
基礎信息
拼音bān mén nòng fǔ
注音ㄅㄢ ㄇㄣˊ ㄋㄨㄥˋ ㄈㄨˇ
繁體班門弄斧
正音“弄”,不能讀作“lòng”。
感情班門弄斧是貶義詞。
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賓語;含貶義,表示能力不如人。
辨形“班”,不能寫作“斑”。
謎語木匠修教室;老師傅面前顯本領
近義詞貽笑大方、布鼓雷門
反義詞自知之明、虛懷若谷、知人之明
英語show off in the presence of an expert
俄語бахвáлиться пéред знатокáми дéла
日語専門家の前で腕前を見せびらかそうとする;艖のほど知らず
德語vor einem Meister sein geringes Kǒnnen zeigen wollen
法語étaler son peu de savoir devant un érudit
拉丁語delphinum/piscem natare doces
字義分解
更多成語的意思解釋
- 一路風塵(意思解釋)
- 眾多非一(意思解釋)
- 清清楚楚(意思解釋)
- 盲人說象(意思解釋)
- 八斗之才(意思解釋)
- 余波未平(意思解釋)
- 直截了當(意思解釋)
- 明知故問(意思解釋)
- 斗唇合舌(意思解釋)
- 列風淫雨(意思解釋)
- 可想而知(意思解釋)
- 以弱制強(意思解釋)
- 百無一是(意思解釋)
- 讜言直聲(意思解釋)
- 鬼鬼祟祟(意思解釋)
- 棋逢敵手,將遇良才(意思解釋)
- 三三兩兩(意思解釋)
- 穢德垢行(意思解釋)
- 不置可否(意思解釋)
- 鈿合金釵(意思解釋)
- 比眾不同(意思解釋)
- 定國安邦(意思解釋)
- 之子于歸(意思解釋)
- 聰明反被聰明誤(意思解釋)
- 各行其是(意思解釋)
- 家破人亡(意思解釋)
- 短壽促命(意思解釋)
- 卑鄙齷齪(意思解釋)
※ 班門弄斧的意思解釋、班門弄斧是什么意思由萬詞庫-專業的漢語詞典與文學資料庫提供。
相關成語
成語 | 解釋 |
---|---|
眼淚洗面 | 淚流得很多,沖洗著臉面。形容非常悲傷,淚流不止。 |
敵眾我寡 | 敵方人數多;我方人數少。多形容雙方對峙;眾寡懸殊。 |
蠢蠢欲動 | 蠢蠢:爬蟲蠕動的樣子。形容像蟲子一樣開始動彈。比喻敵人策劃準備進攻;或壞人準備搗亂破壞。 |
山雨欲來風滿樓 | 比喻重大事件發生前的緊張情勢。 |
篤近舉遠 | 篤:忠實,厚道;舉:舉薦,選拔。對關系近的厚道,對關系遠的舉薦,指同等待人。 |
動蕩不定 | 蕩:搖動。動蕩搖擺,不安定。形容局勢不穩定,不平靜。 |
年少無知 | 年紀小,不懂事。 |
一尺水翻騰做一丈波 | 比喻說話夸大之極。 |
出頭露面 | 在人多的場合公開出現;也指在眾人面前出風頭表現自己;又常因出現于公共場合而出名。還指出面活動、做事、講話。 |
多情善感 | 感情豐富,容易傷感。 |
路無拾遺 | 見“路不拾遺”。 |
之死靡二 | 同“之死靡它”。 |
一寸光陰一寸金 | 一寸光陰:指日影移動一寸;形容很短的時間。形容時間的寶貴。 |
絆腳石 | 絆腳的石頭,比喻阻礙前進的東西。 |
鴻儒碩學 | 鴻儒:大儒;碩學:有很多學問的人。泛指學識淵博、造詣很深的學者。 |
常年累月 | 長年累月,形容經過的時間很長。 |
氣吞牛斗 | 牛:牽牛星。斗:北斗星。牛斗泛指星空。形容氣魄很大。 |
吳下阿蒙 | 吳下:現江蘇長江以南;阿蒙:指呂蒙。居處吳下一隅的呂蒙。比喻人學識尚淺。 |
三三兩兩 | 三個兩個地在一起。形容人數不多。 |
讀書種子 | 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啟后的讀書人。 |
唇槍舌劍 | 嘴唇像槍;舌頭像劍。形容能言善辯;言詞犀利;針鋒相對。也作“舌劍唇槍。” |
切樹倒根 | 比喻徹底。 |
充耳不聞 | 充:塞住;聞:聽。塞住耳朵不聽。形容不聽別人的意見或勸告。 |
滿面春風 | 春風:春天溫暖的風。本指春風拂面;溫暖宜人。現指心情喜悅;滿臉笑容。也用以形容和藹熱情的面容。 |
壯心不已 | 指有抱負的人到了晚年;雄心壯志仍不衰減。壯心:宏大的志向;已:停止。 |
窮愁潦倒 | 窮愁:窮困愁傷。潦倒:頹喪,失意。形容貧寒困窘,愁苦失意的樣子。亦作“羈愁潦倒”、“潦倒窮愁”。 |
面如土色 | 土色:灰黃色。臉色像泥土的顏色一樣。形容非常恐懼的樣子。 |
反戈一擊 | 反:反轉;調轉;戈:古代的一種兵器;尖頭橫刃;長柄;像矛。調轉矛頭;向自己原來的營壘進攻。比喻掉轉方向;對自己陣營的壞人壞事進行斗爭。 |